岑巩县坚持“135”举措走好种业振兴之路-亚博安卓下载 |
近年来,岑巩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,积极抢抓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政策机遇,把水稻制种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,坚守“一颗初心”、用好“三大优势”、做足“五篇文章”,全力推动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跨越,走出了一条山区种业振兴之路。2023年岑巩县内共发展水稻制种3.8万亩,预计全年产值达2.2亿元,带动农民增收5000万余元。
一、坚守“一颗初心”。自1976年岑巩县农业局农技人员侯华森率领吴德邦、吴开富等5人从海南带回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后,岑巩县人民通过47年的执着坚守,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模式,用好盘活各类政策资源,推动岑巩水稻制种产业由小变大、由弱变强,制种规模常年保持在3万亩以上,实现年均可供700万亩以上大田水稻用种需求,先后被授予“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”“国家级制种基地奖补大县”称号,成为全省唯一的“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”。2022年实现制种规模3.55万亩、产量780万公斤的“双突破”,跻身全国水稻制种产业第一梯队。
二、用好“三大优势”。用好自然资源优势。依托124个百亩以上坝区(其中千亩以上坝区18个)资源优势和良好制种隔离条件,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、土地整治、补短板等项目建设,将低产低效、坝区零散、影响连片耕种的田块进行集中化改造,确保规模稳步扩大,目前已打造“千亩产业园”10个,到2024年,全县水稻制种规模可达4万亩以上,可供960万亩以上大田水稻种植。用好群众基础优势。利用好“农民科学家”“制种大户”“土专家”技术力量,开展“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”模式,让懂制种、会制种、愿制种的群众广泛参与发展,实现产业发展、群众增收“双赢”。目前,水稻制种产业覆盖11个乡镇(街道)7.5万群众。用好政策支持优势。采取向上争取、向下整合方式,将资源向水稻制种产业集聚。2015年以来,已累计获得国家制种大县奖励资金2.05亿元,整合涉农、金融、基金等资金7.02亿元,吸引各类制种企业投入资金2亿余元,有力推动水稻制种产业发展。
三、做足“五篇文章”。做足土地文章。通过推动省人大修订《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》,设立水稻制种基地保护区,促进全县制种基地安全、规范发展。采取“反租倒包”模式,对土地资源进行集中代管分配,促进制种基地集中连片发展。2023年,全县流转土地3.74万亩用于水稻制种。做足人才文章。聘请中国工程院胡培松院士为岑巩种业发展顾问,与中国水稻研究所、广东省水稻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深化与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育种联合攻关,组建朱速松专家工作站和贵州兆丰农科院,推动本土人才队伍建设。强化培训指导和技术服务,实现制种企业、制种大户“一对一”指导全覆盖。目前,全县有高级农艺师18人、一线农艺师60人、“土专家”85人、制种农民技术员295人。做足共建文章。坚持“育繁推”一体化发展方向,大力实施“县企共建”模式,引进广西兆和种业公司,共同成立贵州兆丰种业公司,推行“研发 生产 加工 销售”制种全产业链发展,建成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10个、种子产地初加工分中心10个,2022年成功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b证,实现了从传统代制的“麻布袋卖种”向精加工的小包装自主品牌转变。2023年,全县有16家种业头部企业在岑巩制种。做足增收文章。始终坚持让利于民,在水稻制种产业由生产延伸到加工、销售后,通过提高收购单价、推行接茬轮作等措施,让制种群众的收入持续增加,筑牢产业的群众基础。通过制种产业以及秋冬季“稻 菜”轮作,每年给群众带来经营性、财产性和务工性收入超过1.6亿元。同时,通过健全完善水稻制种产业的保险机制,以“中央政策性保险 地方特色农业保险”模式,加大产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,每年财政资金投入370万元,有效增强企业及农户抗风险能力,消除企业和农户“后顾之忧”。做足带动文章。坚持推进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、机械化、信息化“五化”基地建设,打造县内以注溪镇周坪村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为核心,东西两个方向乡镇为两翼的“一核两翼”水稻制种产业基地,带动全县11个乡镇(街道)共同发展。2023年除了在县内发展水稻制种3.8万亩外,还辐射带动周边镇远、三穗、天柱、玉屏、江口、松桃等6个县发展水稻制种2万亩,正努力向西南地区最大的水稻制种基地目标迈进。
原文标题:岑巩县坚持“135”举措走好种业振兴之路
文章来源:http://nynct.guizhou.gov.cn/xwzx/zwdt/202308/t20230809_81602584.html